11月21日,2023年“科技引领·共创未来”科技与资本融合发展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。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国科控股”)与中信建投证券共同主办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围绕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科技,国科控股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杨建华在致辞中分享了三方面观点。他认为,一是要推动现有的科技金融资源协同联动、优化供给,构建多元化激励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;二是要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基金在科创投资中的引领作用,推动资本要素向早中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集聚,要更多聚焦在硬、卡、替领域,加大投资力度和强度,真正提升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;三是进一步发挥产业资本协助科技创新的作用。
中信建投证券党委委员、执委会委员邹迎光在致辞中表示,实现“资本服务科技、资本赋能科技”既是下一阶段我国资本市场运作的核心与重点,也是资本市场从业者的责任和使命。推动科技与资本的融合发展,需要高科技与强资本的双向奔赴。中信建投证券与国科控股携手合作,可以共建科创生态,探索融合机遇,努力为安徽省科技与资本融合发展建立典范与标杆。
智慧碰撞 共议“科技-产业-金融”融合新机遇
在主旨演讲环节,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信息光电子、算力芯片、数字经济、认知大模型等前沿领域进行了精彩分享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现任雄安创新研究院院长祝宁华在“信息光电子研究的现状与趋势”主题演讲中表示,从投资角度,未来有两个领域值得关注,一方面是芯片及其封装技术,芯片和封装技术能够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,批量生产,享受优惠政策,获取利润。另一方面是研发平台和系统集成,由于市场规模小、芯片品种多、批量小,基于研发生产平台与用户捆绑研发,能够实现需求与应用匹配。
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唐志敏以“算力芯片前景展望”为题发表主旨演讲。他表示,国内算力存在优化不足,软件并行度不够,负载分配不均匀,内存带宽存在瓶颈等问题,只有打破软硬件之间的隔阂,在软件栈各层次进行优化才会更好的解决问题。如能通过全栈优化,提高实际应用软件的运行效率,则利用峰值性能稍低的芯片,也能获得世界领先的应用性能,还可能大大降低算力中心的能耗。
科大讯飞创始人、董事长刘庆峰围绕“认知大模型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”主题进行了演讲。刘庆峰认为,认知大模型的“智能涌现”带来了解决人类刚需的全新机遇,星火认知大模型生态蓬勃发展,能够助力创新创业,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。未来,国产大模型要在算力安全、内容资源上持续努力,用人工智能解放生产力,释放想象力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。
产业分享 共话“算力与应用”前沿新趋势
在圆桌论坛上,中国科传党委书记、董事长、总经理胡华强,中科星图副董事长、总经理邵宗有,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任京暘,寒武纪联合创始人、副总裁刘道福和龙芯中科董事会秘书、总裁助理李晓钰等嘉宾围绕“算力与应用”这一主题,从不同视角分享了算力发展空间及应用趋势。圆桌论坛由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兼国际业务部行政负责人、TMT行业首席分析师武超则主持。
对于未来算力的增长空间,任京暘认为,总体来看,算力增长空间非常大,目前还看不到“天花板”,因为它是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发展的。但也要看到,其中还伴随着结构性问题,算力包括通用算力、智能算力、新兴算力等,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,传统算力的提升空间不会太快,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与超算力之间的融合还会有大幅度的成长空间。
展望2024年人工智能(AI)行业发展,任京暘表示,未来算力越来越便宜、大模型越来越少、应用越来越多;胡华强认为,出版行业过去十年的转型是内容生产的数据化和平台化的转型,在AI时代的背景下,出版行业的智能化应会再上一个台阶;刘道福表示,AI大模型应用大的机会在一些新需求或者商业生态,而不仅仅是原有应用或需求的“+AI”;邵宗有表示,利用大模型泛化的技术,一方面,降低空天信息能力与老百姓交互的门槛,另一方面,把空天信息的数据泛化成知识和决策,将专业数据转化成通用数据,让技术走向寻常百姓家,实现双向奔赴;李晓钰认为,未来算力在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平台化,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大模型,如何建设好大模型生态的平台,扩大生态环境,将这些大模型统一到一个计算平台上,是未来需要处理的课题。此外,AI的应用需要落地在真正促进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领域,以实推虚,以虚促实,虚实结合,才能真解决问题、解决真问题。
推荐阅读:
探索消保管理数智化新范式,众安保险发布《202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报告》